宣传通讯 | 施蓓琦 刘春:低空旅游从“概念热”到“产业强”的发展之路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10


编者的话  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近日举行。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88比分直播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都市旅游首选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2024年全市旅游数据: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972.6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10.9亿美元、旅游总收入5761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全市营业性演出5.7万场、门票收入51.7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全市签约重大文旅项目20个,总金额近450亿元。上海正在用好优势资源、推动转型发展、完善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此前,市政府制定印发的《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发挥都市资源优势,开发全域多元特色大产品;发挥现代化发展优势,打造开放创新支柱大产业;发挥文化高地优势,推进文化旅游科技大融合;发挥精细化管理优势,做优品质高效安全大服务;发挥媒体资源汇聚优势,实施城市立体精准大宣推;发挥战略链接优势,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大联动等六方面21条措施。

本刊围绕上海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联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推出一组专家文章,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低空旅游从“概念热”

到“产业强”的发展之路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万亿元目标需构建多元应用场景。其中,低空旅游凭借民生贴近性和沉浸式体验优势,正成为具有市场高渗透力的消费新业态。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之一,上海可通过系统开发特色低空旅游项目,着力构建丰富的低空消费场景,有效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低空旅游创新推动文旅资源立体化发展


从产业链全景来看,低空旅游不仅包含航拍摄影、航空运动、飞行赛事等空中业态,还融合地面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出飞行营地、航空小镇等特色载体。根据中国航空学会编著的《2024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1.0)》,低空旅游涵盖22个细分门类,形成独特的产业价值链,从而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低空旅游创新性还体现在时空维度的突破,通过夜间直升机观光、沉浸式灯光秀拓展时间边界,借助VR飞行模拟、智能导航系统升级科技体验,形成“三维时空+智能科技”的复合体验矩阵。“立体开发+业态融合”的创新模式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既可与“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建设相结合,打造低空旅游与历史建筑导览相融合的文旅新产品,又可通过低空观光带动乡村旅游,形成“低空+古镇”“低空+生态”的新场景,催生出千亿元级消费市场。


从认知培育到社交裂变,

低空旅游的传播升级



低空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态,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一方面,消费者认知度不足、参与渠道不畅制约着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其独特的体验价值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其列入“人生体验清单”,视作彰显旅行品质的“社交货币”。这种“认知滞后”与“价值凸显”并存的现状,为行业破局提供了创新空间。

要突破认知壁垒、释放市场潜力,关键在于构建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基于低空旅游天然的视觉冲击力和社交传播属性,在新媒体阵地,可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联合打造“空中看上海”主题营销,通过KOL的飞行vlog、实时航拍直播等沉浸式内容,激发用户参与热情;在影视内容领域,可借力旅游综艺和纪录片的流量优势,以震撼的航拍画面和精心设计的叙事,实现上海低空旅游体验的“可视化”与“故事化”,构建荧幕种草激发兴趣、线下体验深化互动、社交分享扩大传播的完整营销传播闭环。


从产品同质到精准客群,

低空旅游的运维变革


当前,低空旅游面临着“高热度、低复购”的挑战,其根源在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体验维度单一。要破解这一发展困局,关键在于实施客群细分的精准运营策略。

对于年轻消费主力军,应着力开发具有“社交货币”属性的复合型产品,配套设计短视频挑战赛、AR飞行勋章等数字互动环节,强化其分享传播的内在驱动力。航空研学市场需构建“知识型科普”体验,将飞行体验与航空科普深度结合,开发“小小机长训练营”“空中地理探索课”等系列产品,通过情景化教学和互动装置,实现娱乐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入境旅游高净值人群,可打造“云端会客厅”,推出“空中酒会”“星空露营飞行”等限量体验,通过稀缺场域营造和管家式服务满足其对独特性和社交价值的追求。


以标准化建设赋能上海低空旅游高质量发展


上海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创新高地,亟须通过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低空旅游高质量发展。建立上海低空旅游服务标准化流程,明确项目预订、安全告知、装备穿戴、应急处置等环节的操作规程;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细化载具适航标准、空域管理规则、气象预警机制等技术规范;制定设施配置基准,规范起降场地、观测平台、应急救援设备等。

同时,创新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及量化指标,如适航认证达标率、投诉响应时效、观景窗透光率等。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服务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企业自评、协会抽检、第三方认证及政府督查的多级监管体系,建立服务质量与经营许可、信用评级的动态挂钩机制。针对都市低空旅游高频问题,开发专项优化工具包。由此,推动上海建成全球都市低空旅游服务标准输出地。


(作者施蓓琦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春为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教授)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heYesBAugqoTj5Sa9FZZKw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