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温乐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札记
《基础教育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一文从投稿到发表,周期并不长,编辑部的工作可谓高效到令人惊叹,但写作该选题的学术萌芽却可追溯至三年前。彼时,实施了七年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中断,在惋惜之余,我总觉得,这一由英国政府出资邀请中国上海数学教师到英国课堂传经送宝、被我国教育专家称为“中国首次由追兵变为标兵”的人文交流项目,不应停留于此,其深层价值亟待挖掘。然而,如何找到适切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就如同一堵无形的墙,始终横亘眼前。
从在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就读博士起,我就一直跟随张民选教授从事国际组织研究。2024年初,我发现芬兰在一份外交部的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建立国际教育组织,助力世界上战乱和落后地区发展教育,提升芬兰的国家形象。恰好那段时间我也一直在阅读国家形象的系列研究文献,其中,孟建教授的著作《国家形象:历史、建构与比较》我百读不厌,加上长期以来对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在海外反响的关注,那一刻,思路突然被打通,一个跨学科视角渐渐浮现。
兴奋过后,却要面对前所未有的研究挑战。“国家形象”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议题,涉及外交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多个领域,不同学科的关注视角和方法各有侧重,但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尚属蓝海。一直以来,官方叙事在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中都起着导向作用,从基础教育对外传播的视角切入是一次较为新鲜的尝试,能够从民众个体出发,将“国家形象”这个议题从常用的官方叙事拓展到民间叙事。因此,论文撰写过程借鉴了传播学与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如社交媒体情感分析、多媒介协同传播机制、机构参与模式以及话语策略分析等。同时也基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范式,选取芬兰、德国和日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案例,提炼其先进经验与实践智慧。
然而,跨学科研究在带来创新可能的同时,也暗含适配风险,需要花更大力气提升科学性和严谨性。正如编辑部老师所言,好稿子都是打磨出来的。回望这段学术旅程,幸运的是,在投稿之后,得到外审专家与编辑部老师们的倾囊相授,不仅提出了“聚焦三国基础教育塑造国家形象的闪光点”、“深化基础教育维度的论述”、“突破传统外交学分析框架”等方向性指引,更在行文细节处给予精准点拨。正是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真知灼见,以及对跨学科创新研究的包容与鼓励,让这篇论文在反复打磨中,如璞玉渐琢成形。也正是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步递进的收获感,支撑着我完成了这场精益求精的思想淬炼。还记得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每当收到编辑部的反馈,我的大脑便立即进入高速运转状态,说“废寝忘食”也不为过。
张民选教授说过:“有的事也许对具体的某个教师、学生甚至家长而言都是‘无用’的,但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就是有用的,值得为之奋斗终身。”作为跟随张民选教授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成就走向世界的团队成员之一,我有幸见证了前辈学者们以学术赤诚书写中国教育故事的经历,有幸参与了教育界同仁为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所做的种种尝试与努力,也有幸成为了这一历程的记录者之一。搁笔之际,尤感学术传承之重,愿与中青年学者们共勉,承前启后,赓续薪传。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6CPIDurQBLhmuABEv9Yj_g